近日,我院心内二科在科主任寿锡凌带领下,在周宁主任医师和姚晓伟主任医师对患者疾病的严谨分析及术式指导下,韩稳琦博士及陈海潮、赵永勇主治医师通过ICE辅助局麻下“一站三式”的介入方法,为一位房扑、房颤伴房间隔缺损患者一次性解决多个问题,为房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防治开辟新术式。
患者为58岁女性,以“发作性心慌3天”主诉入院,既往有房间隔缺损病史,入院心电图示房扑,心室率170次/分,入院诊断为心房扑动。心脏超声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中央型),肺动脉高压,双房及右室大,房水平双向分流。对于房间隔缺损(ASD)合并房扑、房颤的患者,心房增大明显,年龄多偏大,多数患者合并心房纤维化,射频消融尽管可明显减少房颤负荷,但仍有少数患者仍会进展再发房颤。
为最大程度降低卒中发生,避免房缺封堵术后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的难度及不可操作性,决定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同期行房缺封堵术及左心耳封堵术(LAAC),以预防后期可能的风险及危害,从而选择“一箭三雕”的术式。为尽量减少患者创伤,提高患者体验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经心电生理团队和结构性心脏病团队讨论,家属同意后,选择更加安全可靠的心腔内超声技术(ICE)引导局麻下行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并紧接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房颤射频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均需选择卵圆窝处低位偏后通路操作,因房缺位置偏高,若封堵器的鞘管通过房间隔缺损部位高位通过会对后续手术操作造成一定难度,且ICE可见缺损为硬缘,因房缺特点无法行低位偏后穿刺,从而使房颤射频消融导管操作造成一定困难,较高位置的操作使左心耳输送鞘与左心耳的轴向不一致,会对左心耳封堵伞的释放和定位造成困难,对术者的技术操作要求较高,需要仔细小心地调整鞘管的轴向。本例“一站式”手术整个过程安全顺利,患者满意。


